第五百零六章道光廣東通志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百零六章 道光廣東通志
進入十月,即便是四季溫暖的廣州,也或多或少的帶上了陣陣寒意,到了道光元年之末,《廣東通志》已經草擬完畢,只待重新繕寫過後,便即定稿刻版。這一日嚴傑和淩曙也繼續主持著通志局日常事宜,可這日情況卻與平日門可羅雀不同,有一位文士打扮之人帶著一個包袱,正在等待二人接見。
“這位先生,不知……您現在來我們通志局,卻有何事?如今通志局編撰圖書一事,基本已經結束了,您再來我們通志局應聘,卻也沒有可用之地了啊?”淩曙眼看這名文人樣貌頗為懇切,便主動向他詢問道。
“二位先生,小人姓楊。雙名炳南,今日小人前來,乃是受一位好友生前之托,前來向貴局提供一部記載西洋之事的新書。”說著,這名叫楊炳南的文人打開包裹,取出一部冊子,向二人道:“二位先生請看,我這位朋友名叫謝清高,少年之時因故流落海上,被西洋人的商船帶到了歐羅巴、亞墨利加等洲,見了不少西洋各國之間人事,寫成這本《海錄》。小人聽聞貴局修志,最後一部分名為‘外蕃志’,將所有與我大清通商之國風土人情,一一列於其上。小人想著,這部書或許對二位大人有一些用處,能夠補上許多我等未見之事,這樣小人雖為一介寒儒,也可以為本省通志盡一份心力了。”
“楊先生,您這個想法嘛……其實很好。只可惜如今通志局……已經不需要您這部書了。”淩曙眼看通志局人員已經所剩無幾,只得對楊炳南道:“楊先生,就在兩個月前,我們通志局這次撰修的所有內容,都已經編撰完畢了,這幾日只需要重新繕寫一過,便可以刻版開雕。所以你看如今通志局裏面,也沒有多少願意留下的人手了。其實也不瞞您說,我們這次撰寫《廣東通志》,外蕃一章增加了很多內容,都是前史所無,您這部書真的……真的有獨到之處嗎?”
“這……應該沒問題吧?”楊炳南也對二人說道:“我這位朋友確實去過海外,那什麽英吉利國、米利堅國都去過的,他所寫的內容,或許有不少是海內之人不知道的呢?更何況……二位有所不知,前幾個月我這朋友已經過世了,所以我也想完成他的心願,讓他的書作可以流傳後世啊?”
“楊先生,您這樣的心情,我也能理解。”嚴傑也只得向楊炳南勸慰道:“只是通志局之事過於紛繁,並不是如今留下這些人手可以辦成的,就算您把書留下了,我等重開書局,校勘、謄錄、檢閱真偽,這都需要時間和人手,如今實在是做不得了,您這位朋友也確是可惜了,若是你們需要什麽生活幫助,也可以過來找我們,我們盡力為之,但剩下的事……您為何來得這麽晚呢?”
“唉,小人也好,這位朋友也好,其實都是尋常文人,平日若是不能做點生意補貼家用,僅靠家中薄田哪裏能夠維持下去啊?小人和朋友也不認識這裏的同好,這都到了今年夏天,才知道本省正在撰修通志,小人的朋友臨終之前,也就是秋天那會兒,才把這本書刪訂完畢,實在是來不及了啊?既然貴局已經不能再錄入他這部書了,那……小人也只好告退了。”楊炳南本為普通書生,無論資源還是信息,都無法與嚴傑、方東樹這種江南名士相比擬,平日根本無法接近通志局這般高等機構,結果錯失了機會。眼看無力幫助朋友將《海錄》文章錄入通志,楊炳南也長嘆了數聲,收了那部書冊,拜別嚴淩二人而去了。
“厚民啊,他方才說西洋之事,我倒是想起來了。”淩曙也不禁向嚴傑問道:“之前阮部堂捕拿的那個洋人殺人犯,如今怎麽樣了?”
“那個洋人,兩日前已經絞決了。”嚴傑清楚督院消息,也對淩曙說道:“那洋人的命案,老師無論審理還是用刑,都很謹慎,絞決這個結果,本來也是他應得的。所以刑部議覆,也沒有什麽其他問題,便批準了絞刑,如今那洋人屍體已經還給米利堅人了。”
“是啊,阮部堂此次斷案,我也有所耳聞,甚至都同意了那些洋人許多無禮要求,即便如此,部堂還是據實以斷,不偏不倚,想來只有這樣,洋人才會心服口服啊。”淩曙對阮元斷案一事也有耳聞,也一同感慨道。
然而,特蘭諾瓦案在英美等國的反響,卻與嚴傑等人的預料全然相反。
當美國商船收到特蘭諾瓦屍體,將其帶回國內之後,“埃米莉號”之人便處處吹毛求疵,甚至無端炮制虛假情節,詆毀阮元斷案不公,例如阮元沒有讓美國船員充當翻譯、沒有為特蘭諾瓦指定專門律師,甚至後期處決特蘭諾瓦時沒有美國人在場等當時中國方面全無額外規範,乃至歐美各國都沒有明確法律強制規定的細節,都成了阮元被攻擊的理由。最後甚至出現了“特蘭諾瓦原本無罪,系清廷官員將其冤殺”和“特蘭諾瓦因遭遇酷刑被迫自認罪行”等全然不合事實的謠言。據說即便是美國時任總統門羅,也被各種謠言所惑,一度給阮元和道光來信為特蘭諾瓦申辯,只是兩國相隔萬裏之遙,這些信件根本沒有送到廣州,便已經消失歷史長河之中。
米利堅國,俗稱花旗,屬北亞米利加,與加那大英吉利接壤……南亞米利加有巴拉西,屬小西洋,又有巴大我尼亞國,其國近火地,其西有利馬地,至利地,屬大呂宋,產金銀。北亞米利加其地甚大,加那大英吉利之北為蠻人所據,大英吉利之南為米利堅,米利堅之西亦為蠻人所據,其地產皮,其東海中有島,名西氣地亞……
道光二年之春,卷帙多達三百三十四卷的《道光廣東通志》終於正式完稿,刻版刊行。新版《廣東通志》在地理、人物、建置、海防等多個方面,相較於舊志,都有了巨大進步,尤其是所有海防圖繪,全由李明徹實測完成,內容完備,清楚可信。而其中“外蕃”一卷,更是將乾嘉以來各國通商之情,尤其是西歐、美洲諸國地理風俗之狀加以收錄,新增了許多古籍所未有的國家,從道光初年各省省志和《大清一統志》的編撰情況來看,《道光廣東通志》也是中國最早記錄美國史料的官修地理著作。
而阮元也以編修《廣東通志》為契機,多方招攬廣東英才入幕為賓,不過數年,阮元幕府竟已大盛。阮元這時的幕僚,除了原先的舊友江藩,有師生之稱的嚴傑,後學淩曙、蕭令裕,也包括了因修志之故加入幕府的方東樹,廣州本地名士劉彬華、吳蘭修等人。一時間兩廣部堂可謂人才濟濟,達到了阮元幕府撫浙之後的另一個高峰。
但遺憾的是,道光初年對歐美諸國了解最為詳盡之書,或許並非《道光廣東通志》,而是謝清高所著《海錄》。《海錄》多有謝清高親見西洋諸國風俗之語,又為《廣東通志》所未載,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海錄》中的西洋內容並未及時收錄於《廣東通志》之中。
只不過這時的阮元尚不清楚其中細故,《廣東通志》成書之後,通志局也寄送了不少樣書前來督院,眼見這時《廣東通志》內容已是四倍於舊志,阮元也不禁動容。回想一年之前,也正是入春之際,張熙突患肝疾病故,隨後阮安英年早逝,冬去春來,又是一年開印時節,自己也已經到了五十九歲的年紀,不覺連聲慨嘆,深感世事無常。
這日康紹鏞、嚴傑諸人也一並來到了督院之內,共同觀看新近刊成的《廣東通志》,看著阮元面上憂嘆之形竟遠多於喜色,康紹鏞也主動上前勸道:“老師,如今《廣東通志》得以刊修完成,老師對粵東文教已有不世之功,舊時不快之事,還請老師節哀啊。”
“蘭臯,這些事我又怎會不清楚呢?”阮元看著一眾門生下吏,大多已是歷盡滄桑,不覆青年模樣,又看向自己已然花白的胡須,不覺感慨道:“只是老師今年也五十九了,若是還能平安度過一年,那便是六十大關。老師的身體自己清楚,年輕的時候,得高宗皇帝超遷,為官才兩年,就做到了京卿。那時候就一直擔心,生怕自己福薄,竟而折了壽數,也沒想過自己能夠一路走下來,到了如今耳順之年。可我最近確也是有些擔憂,還有許多事,我……我還沒辦完啊?蘭臯,今年我也想著,把自己這些年留下來的文章詩作都清點一遍,整理成一部文集,然後刻版。不過我這些文章良莠不齊,有些是斟酌精當之作,有些不過是隨手塗鴉,所以我也想著,讓京中的伯申、敦甫他們一起看看,挑出可以結集的詩文,再行刻版不遲。”
“老師,您的文集早就該刻出來了。實不相瞞,學生們等老師的文集,都等了好多年了啊?”康紹鏞卻對阮元笑道:“老師為官,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學,能發先賢未見之大義,兼通天文地理、學貫中國西洋,許多散見的詩作,更是文韻華美,如朝陽玉露,若是老師詩文不能流傳於世,那對於天下文人學子而言,才是一大損失呢。”
“蘭臯啊,你都是從哪裏學的這些話啊?”阮元聽了康紹鏞稱讚自己,不覺啞然失笑,道:“我因為官之故,始終不能專治一經,至今猶有遺憾,說經之文,僅為散見孤篇,其他記事,又未免草率。本是想著,這傳世之‘文’,自當與隨性之‘筆’不同,其中關鍵,便是‘文’當沈思翰藻,否則便不能稱為‘文’。如今回想,真正做到沈思翰藻的文作,或許一半都不到。這樣刊刻文集,只怕要貽笑大方啊?可是這件事要是再遲得幾年,又怕……”
原來,隨著清王朝發展至中葉之時,傳統散文已至盛極而衰之境,大量庸常文人所作散文,不僅內容言之無物,而且體例空洞,毫無韻律可言。阮元也是深感現實散文之弊,便即提出了一系列行文標準,撰《文言說》、《文韻說》二篇,並提出“文筆之辨”,認為一篇文章,只有內容達到“沈思翰藻”的標準,方才可以稱為“文”,尋常文作則只能稱為“筆”,試圖用提高標準的辦法來改善世人行文質量,這時阮元回顧自己文作,要求自然比尋常還要嚴格不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進入十月,即便是四季溫暖的廣州,也或多或少的帶上了陣陣寒意,到了道光元年之末,《廣東通志》已經草擬完畢,只待重新繕寫過後,便即定稿刻版。這一日嚴傑和淩曙也繼續主持著通志局日常事宜,可這日情況卻與平日門可羅雀不同,有一位文士打扮之人帶著一個包袱,正在等待二人接見。
“這位先生,不知……您現在來我們通志局,卻有何事?如今通志局編撰圖書一事,基本已經結束了,您再來我們通志局應聘,卻也沒有可用之地了啊?”淩曙眼看這名文人樣貌頗為懇切,便主動向他詢問道。
“二位先生,小人姓楊。雙名炳南,今日小人前來,乃是受一位好友生前之托,前來向貴局提供一部記載西洋之事的新書。”說著,這名叫楊炳南的文人打開包裹,取出一部冊子,向二人道:“二位先生請看,我這位朋友名叫謝清高,少年之時因故流落海上,被西洋人的商船帶到了歐羅巴、亞墨利加等洲,見了不少西洋各國之間人事,寫成這本《海錄》。小人聽聞貴局修志,最後一部分名為‘外蕃志’,將所有與我大清通商之國風土人情,一一列於其上。小人想著,這部書或許對二位大人有一些用處,能夠補上許多我等未見之事,這樣小人雖為一介寒儒,也可以為本省通志盡一份心力了。”
“楊先生,您這個想法嘛……其實很好。只可惜如今通志局……已經不需要您這部書了。”淩曙眼看通志局人員已經所剩無幾,只得對楊炳南道:“楊先生,就在兩個月前,我們通志局這次撰修的所有內容,都已經編撰完畢了,這幾日只需要重新繕寫一過,便可以刻版開雕。所以你看如今通志局裏面,也沒有多少願意留下的人手了。其實也不瞞您說,我們這次撰寫《廣東通志》,外蕃一章增加了很多內容,都是前史所無,您這部書真的……真的有獨到之處嗎?”
“這……應該沒問題吧?”楊炳南也對二人說道:“我這位朋友確實去過海外,那什麽英吉利國、米利堅國都去過的,他所寫的內容,或許有不少是海內之人不知道的呢?更何況……二位有所不知,前幾個月我這朋友已經過世了,所以我也想完成他的心願,讓他的書作可以流傳後世啊?”
“楊先生,您這樣的心情,我也能理解。”嚴傑也只得向楊炳南勸慰道:“只是通志局之事過於紛繁,並不是如今留下這些人手可以辦成的,就算您把書留下了,我等重開書局,校勘、謄錄、檢閱真偽,這都需要時間和人手,如今實在是做不得了,您這位朋友也確是可惜了,若是你們需要什麽生活幫助,也可以過來找我們,我們盡力為之,但剩下的事……您為何來得這麽晚呢?”
“唉,小人也好,這位朋友也好,其實都是尋常文人,平日若是不能做點生意補貼家用,僅靠家中薄田哪裏能夠維持下去啊?小人和朋友也不認識這裏的同好,這都到了今年夏天,才知道本省正在撰修通志,小人的朋友臨終之前,也就是秋天那會兒,才把這本書刪訂完畢,實在是來不及了啊?既然貴局已經不能再錄入他這部書了,那……小人也只好告退了。”楊炳南本為普通書生,無論資源還是信息,都無法與嚴傑、方東樹這種江南名士相比擬,平日根本無法接近通志局這般高等機構,結果錯失了機會。眼看無力幫助朋友將《海錄》文章錄入通志,楊炳南也長嘆了數聲,收了那部書冊,拜別嚴淩二人而去了。
“厚民啊,他方才說西洋之事,我倒是想起來了。”淩曙也不禁向嚴傑問道:“之前阮部堂捕拿的那個洋人殺人犯,如今怎麽樣了?”
“那個洋人,兩日前已經絞決了。”嚴傑清楚督院消息,也對淩曙說道:“那洋人的命案,老師無論審理還是用刑,都很謹慎,絞決這個結果,本來也是他應得的。所以刑部議覆,也沒有什麽其他問題,便批準了絞刑,如今那洋人屍體已經還給米利堅人了。”
“是啊,阮部堂此次斷案,我也有所耳聞,甚至都同意了那些洋人許多無禮要求,即便如此,部堂還是據實以斷,不偏不倚,想來只有這樣,洋人才會心服口服啊。”淩曙對阮元斷案一事也有耳聞,也一同感慨道。
然而,特蘭諾瓦案在英美等國的反響,卻與嚴傑等人的預料全然相反。
當美國商船收到特蘭諾瓦屍體,將其帶回國內之後,“埃米莉號”之人便處處吹毛求疵,甚至無端炮制虛假情節,詆毀阮元斷案不公,例如阮元沒有讓美國船員充當翻譯、沒有為特蘭諾瓦指定專門律師,甚至後期處決特蘭諾瓦時沒有美國人在場等當時中國方面全無額外規範,乃至歐美各國都沒有明確法律強制規定的細節,都成了阮元被攻擊的理由。最後甚至出現了“特蘭諾瓦原本無罪,系清廷官員將其冤殺”和“特蘭諾瓦因遭遇酷刑被迫自認罪行”等全然不合事實的謠言。據說即便是美國時任總統門羅,也被各種謠言所惑,一度給阮元和道光來信為特蘭諾瓦申辯,只是兩國相隔萬裏之遙,這些信件根本沒有送到廣州,便已經消失歷史長河之中。
米利堅國,俗稱花旗,屬北亞米利加,與加那大英吉利接壤……南亞米利加有巴拉西,屬小西洋,又有巴大我尼亞國,其國近火地,其西有利馬地,至利地,屬大呂宋,產金銀。北亞米利加其地甚大,加那大英吉利之北為蠻人所據,大英吉利之南為米利堅,米利堅之西亦為蠻人所據,其地產皮,其東海中有島,名西氣地亞……
道光二年之春,卷帙多達三百三十四卷的《道光廣東通志》終於正式完稿,刻版刊行。新版《廣東通志》在地理、人物、建置、海防等多個方面,相較於舊志,都有了巨大進步,尤其是所有海防圖繪,全由李明徹實測完成,內容完備,清楚可信。而其中“外蕃”一卷,更是將乾嘉以來各國通商之情,尤其是西歐、美洲諸國地理風俗之狀加以收錄,新增了許多古籍所未有的國家,從道光初年各省省志和《大清一統志》的編撰情況來看,《道光廣東通志》也是中國最早記錄美國史料的官修地理著作。
而阮元也以編修《廣東通志》為契機,多方招攬廣東英才入幕為賓,不過數年,阮元幕府竟已大盛。阮元這時的幕僚,除了原先的舊友江藩,有師生之稱的嚴傑,後學淩曙、蕭令裕,也包括了因修志之故加入幕府的方東樹,廣州本地名士劉彬華、吳蘭修等人。一時間兩廣部堂可謂人才濟濟,達到了阮元幕府撫浙之後的另一個高峰。
但遺憾的是,道光初年對歐美諸國了解最為詳盡之書,或許並非《道光廣東通志》,而是謝清高所著《海錄》。《海錄》多有謝清高親見西洋諸國風俗之語,又為《廣東通志》所未載,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海錄》中的西洋內容並未及時收錄於《廣東通志》之中。
只不過這時的阮元尚不清楚其中細故,《廣東通志》成書之後,通志局也寄送了不少樣書前來督院,眼見這時《廣東通志》內容已是四倍於舊志,阮元也不禁動容。回想一年之前,也正是入春之際,張熙突患肝疾病故,隨後阮安英年早逝,冬去春來,又是一年開印時節,自己也已經到了五十九歲的年紀,不覺連聲慨嘆,深感世事無常。
這日康紹鏞、嚴傑諸人也一並來到了督院之內,共同觀看新近刊成的《廣東通志》,看著阮元面上憂嘆之形竟遠多於喜色,康紹鏞也主動上前勸道:“老師,如今《廣東通志》得以刊修完成,老師對粵東文教已有不世之功,舊時不快之事,還請老師節哀啊。”
“蘭臯,這些事我又怎會不清楚呢?”阮元看著一眾門生下吏,大多已是歷盡滄桑,不覆青年模樣,又看向自己已然花白的胡須,不覺感慨道:“只是老師今年也五十九了,若是還能平安度過一年,那便是六十大關。老師的身體自己清楚,年輕的時候,得高宗皇帝超遷,為官才兩年,就做到了京卿。那時候就一直擔心,生怕自己福薄,竟而折了壽數,也沒想過自己能夠一路走下來,到了如今耳順之年。可我最近確也是有些擔憂,還有許多事,我……我還沒辦完啊?蘭臯,今年我也想著,把自己這些年留下來的文章詩作都清點一遍,整理成一部文集,然後刻版。不過我這些文章良莠不齊,有些是斟酌精當之作,有些不過是隨手塗鴉,所以我也想著,讓京中的伯申、敦甫他們一起看看,挑出可以結集的詩文,再行刻版不遲。”
“老師,您的文集早就該刻出來了。實不相瞞,學生們等老師的文集,都等了好多年了啊?”康紹鏞卻對阮元笑道:“老師為官,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學,能發先賢未見之大義,兼通天文地理、學貫中國西洋,許多散見的詩作,更是文韻華美,如朝陽玉露,若是老師詩文不能流傳於世,那對於天下文人學子而言,才是一大損失呢。”
“蘭臯啊,你都是從哪裏學的這些話啊?”阮元聽了康紹鏞稱讚自己,不覺啞然失笑,道:“我因為官之故,始終不能專治一經,至今猶有遺憾,說經之文,僅為散見孤篇,其他記事,又未免草率。本是想著,這傳世之‘文’,自當與隨性之‘筆’不同,其中關鍵,便是‘文’當沈思翰藻,否則便不能稱為‘文’。如今回想,真正做到沈思翰藻的文作,或許一半都不到。這樣刊刻文集,只怕要貽笑大方啊?可是這件事要是再遲得幾年,又怕……”
原來,隨著清王朝發展至中葉之時,傳統散文已至盛極而衰之境,大量庸常文人所作散文,不僅內容言之無物,而且體例空洞,毫無韻律可言。阮元也是深感現實散文之弊,便即提出了一系列行文標準,撰《文言說》、《文韻說》二篇,並提出“文筆之辨”,認為一篇文章,只有內容達到“沈思翰藻”的標準,方才可以稱為“文”,尋常文作則只能稱為“筆”,試圖用提高標準的辦法來改善世人行文質量,這時阮元回顧自己文作,要求自然比尋常還要嚴格不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